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17年5月,曾有幸来到这里,一睹它的风采,探寻它背后的故事。
雁门关就在内长城上的山西代县的雁门山,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距离县城20公里的雁门关,因其形如门,鸿雁往来而得名。作为塞北高原通向中原的咽喉要道,有着“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美誉。数千年来,为争夺生存空间,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雁门关爆发过上千次战事。
一说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杨家将为国前仆后继的故事。
辽乾亨二年(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宋辽战争中,辽军进攻雁门(今山西代县),被宋戍边军将潘美偕杨业率部击败的作战,史上称为雁门之战。
历史上的雁门关大捷是宋辽战争中宋朝为数不多的胜仗之一。杨业在大敌临关的危急时刻,毅然实施背后袭击之中军的战术,而不是被动地据关防守,变被动为主动,其胆其识,极为卓越。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雁门关是一部战争与和平的交响曲,见证无数金戈铁马,烽火狼烟的同时,也目睹了和亲公主的车队,茶马互市的繁华。
驿站里保留的公主洞,相传就是公主休息换装的地方。从驿站回望关道,云际泉就掩映在霜叶之中,因为跟沉鱼落雁的传说有关,所以这里也叫雁池。传说王昭君出雁门关之前正值秋季,秋风起、雁南飞,她却要往北走,于是不由自主地弹起琵琶,大雁都被她的琵琶声和美貌吸引过来,折服了,跌落到关上,沉鱼落雁的故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起来。
关于雁门关,千百年来,也留下了许多诗篇。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这样写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陈毅元帅(1901-1972),建国前夕,曾两次亲临雁门关。1947年12月风雪过雁门关,高吟“朔漠庆土改,满蒙是同舟。”1948年春,第二次过雁门关,创作了《再过雁门关》
百尺雄关气郁森,驱车登览感丛生。
能兵李牧难终任,多计刘邦仅免身。
慷慨捐躯悲继业,从容谪戍念南星。
纷纭千古伤心事,端绪由来封建根。
不到长城非好汉,当我们重走长城关隘雁门关,依然会感觉到这段古道的艰辛,抚今追昔感慨于它的厚重历史,更感慨于一切来之不易。